当前位置: 主页 > xg111热点 >

即時新聞 - 今日大灣 - 兩岸 - 專題 - 香港文匯網

发布者:xg111太平洋在线
来源:未知 日期:2025-05-11 16:37 浏览()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nternet Explorer、Microsoft Edge 或Safari。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綜合實力再上台階。

  今年前2個月,粵港澳大灣區9市進出口1.29萬億元,增長24.6%,占廣東進出口總值的95.6%。

  據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數據顯示,自2023年7月1日政策正式實施以來,駕駛單牌私家車「北上」的香港居民數量持續上升,截至3月9日21時,經該站查驗的出入境「港車北上」數量已突破50萬輛次。

  香港特區政府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合辦的公務員交流協作項目今日(8日)在深圳舉行總結會,首批香港特區派出的公務員分享在深圳交流3個月的經驗與得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5年以來,雖然三地飽受疫情困擾,但灣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從未放慢腳步,使區內各城市成功構建各類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駕駛跨境貨櫃車30多年的司機陳文送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他見證了灣區各城市運輸基建的快速蛻變,其間跨境口岸數量增加,分散車流,口岸擠擁問題大為改善;口岸管理亦更專業、高效,「以前不時塞車幾小時,現在一出現車龍,交警迅速到達疏導交通。」他表示,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管理、市容、文明素質都快速進步,「十分支持中央政府大灣區整體規劃,香港只有盡快和大灣區互融互通,互相學習,各行各業才能重新煥發生機。」◆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5年間大灣區9市外貿總計額突破35萬億大關,2019—2023年大灣區9市進出口達到37.34萬億元。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焦點之一。《綱要》發布5年來,大灣區目前已成為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具實力和潛力的創科集群地。事實上,從科研資金「過河」、國家開放多項科技計劃予香港學者申請、數據和物資等創新要素逐步有序流通,以至目前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五年間大灣區創科從不間斷地取得突破,助力無數區內學者和初創企業茁壯成長,為國家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提供支撐。香港多名創科公司創辦人、大學學者及創科界代表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大灣區擁有完整的創科生態鏈,於人才、政策、資金、市場等方面均見優勢,而且當中仍有無數潛力尚待發掘,深信未來灣區創科發展定必可進一步用好各城市所長,將國際創科中心做得更好。◆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陸雅楠

  5年間機電產品總計出口16.11萬億元,占5年大灣區9市出口(下同)的68.9%;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3.66萬億元,占15.7%,二者合計佔比超過八成。

  浸大商業計算及數據分析三年生鍾華國透過該校的「大灣區延伸學習計劃」,去年9月到了珠海UIC校園交流學習一學期,其間修讀了數據分析、金融學等6門學科,感覺相當不錯。

  考評局早前接納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和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成為DSE「與考學校」,兩校已保送約110名中六合資格正讀生,以學校考生身份報考。至2月有關安排更進一步,兩地教育部門同意考評局在2024年DSE以先行先試模式在兩校設立考場試點,便利兩校考生無須跨境來港應考。

  至於去年4月起開展的高中公民科內地考察,教育局表示,至今年共有約5.6萬名港生參與包括大灣區內地城市在內的廣東省考察行程,師生評價十分正面,學生在考察期間有機會參訪創新科技企業和歷史文化景點,與內地學生一同學習,從多角度了解國家現況、發展和成就,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當中提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支持粵港兩地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及實施更靈活的交換生安排等。近年來香港各所大學踴躍於灣區內地城市建分校,目前正呈「多點開花」之勢。其中,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已分別在珠海、深圳、廣州及東莞建立校園,各校並以多元創新方式與香港校園聯動,包括兩地修課的「2+2」雙主修課程、延伸交換學習計劃、學分互通互認安排等,既深化兩地學生學習體驗,亦可藉香港國際化的高等教育聯繫世界,同時發揮兩地校園協同互補的優勢特色。◆香港文匯報記者鍾健文

  「過去我們只能在幕後參與以建築設計為主的業務,現在通過資格互認和職稱評定,香港的建築師已經走到幕前,能在灣區內地建築項目中更充分發揮設計引領作用了。」作為CEPA簽署後較早北上執業的香港建築師,以及首位取得內地最高「正(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的港人,LWK+PARTNERS董事盧建能對於5年來香港專才不斷拓寬的發展舞台深有體會。

  在《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迎來5周年之際,國家從去年底起為推進大灣區互聯互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新政及措施主要着眼於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發展,當中尤其注重大灣區產業多元化布局,並強調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發展,以及追求穩中求進的發展目標。中銀香港金融研究院指出,隨着國家全力深化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在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促進下,大灣區生活融合加快,衍生龐大的跨境服務需求,香港金融業要緊抓四方面的時代機遇,促進跨境金融、民生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業務在新時代登上新台階。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綜合實力再上台階。

  今年前2個月,粵港澳大灣區9市進出口1.29萬億元,增長24.6%,占廣東進出口總值的95.6%。

  據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數據顯示,自2023年7月1日政策正式實施以來,駕駛單牌私家車「北上」的香港居民數量持續上升,截至3月9日21時,經該站查驗的出入境「港車北上」數量已突破50萬輛次。

  香港特區政府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合辦的公務員交流協作項目今日(8日)在深圳舉行總結會,首批香港特區派出的公務員分享在深圳交流3個月的經驗與得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5年以來,雖然三地飽受疫情困擾,但灣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從未放慢腳步,使區內各城市成功構建各類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駕駛跨境貨櫃車30多年的司機陳文送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他見證了灣區各城市運輸基建的快速蛻變,其間跨境口岸數量增加,分散車流,口岸擠擁問題大為改善;口岸管理亦更專業、高效,「以前不時塞車幾小時,現在一出現車龍,交警迅速到達疏導交通。」他表示,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管理、市容、文明素質都快速進步,「十分支持中央政府大灣區整體規劃,香港只有盡快和大灣區互融互通,互相學習,各行各業才能重新煥發生機。」◆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5年間大灣區9市外貿總計額突破35萬億大關,2019—2023年大灣區9市進出口達到37.34萬億元。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焦點之一。《綱要》發布5年來,大灣區目前已成為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具實力和潛力的創科集群地。事實上,從科研資金「過河」、國家開放多項科技計劃予香港學者申請、數據和物資等創新要素逐步有序流通,以至目前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五年間大灣區創科從不間斷地取得突破,助力無數區內學者和初創企業茁壯成長,為國家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提供支撐。香港多名創科公司創辦人、大學學者及創科界代表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大灣區擁有完整的創科生態鏈,於人才、政策、資金、市場等方面均見優勢,而且當中仍有無數潛力尚待發掘,深信未來灣區創科發展定必可進一步用好各城市所長,將國際創科中心做得更好。◆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陸雅楠

  5年間機電產品總計出口16.11萬億元,占5年大灣區9市出口(下同)的68.9%;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3.66萬億元,占15.7%,二者合計佔比超過八成。

  浸大商業計算及數據分析三年生鍾華國透過該校的「大灣區延伸學習計劃」,去年9月到了珠海UIC校園交流學習一學期,其間修讀了數據分析、金融學等6門學科,感覺相當不錯。

  考評局早前接納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和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成為DSE「與考學校」,兩校已保送約110名中六合資格正讀生,以學校考生身份報考。至2月有關安排更進一步,兩地教育部門同意考評局在2024年DSE以先行先試模式在兩校設立考場試點,便利兩校考生無須跨境來港應考。

  至於去年4月起開展的高中公民科內地考察,教育局表示,至今年共有約5.6萬名港生參與包括大灣區內地城市在內的廣東省考察行程,師生評價十分正面,學生在考察期間有機會參訪創新科技企業和歷史文化景點,與內地學生一同學習,從多角度了解國家現況、發展和成就,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當中提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支持粵港兩地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及實施更靈活的交換生安排等。近年來香港各所大學踴躍於灣區內地城市建分校,目前正呈「多點開花」之勢。其中,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已分別在珠海、深圳、廣州及東莞建立校園,各校並以多元創新方式與香港校園聯動,包括兩地修課的「2+2」雙主修課程、延伸交換學習計劃、學分互通互認安排等,既深化兩地學生學習體驗,亦可藉香港國際化的高等教育聯繫世界,同時發揮兩地校園協同互補的優勢特色。◆香港文匯報記者鍾健文

  「過去我們只能在幕後參與以建築設計為主的業務,現在通過資格互認和職稱評定,香港的建築師已經走到幕前,能在灣區內地建築項目中更充分發揮設計引領作用了。」作為CEPA簽署後較早北上執業的香港建築師,以及首位取得內地最高「正(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的港人,LWK+PARTNERS董事盧建能對於5年來香港專才不斷拓寬的發展舞台深有體會。

  在《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迎來5周年之際,國家從去年底起為推進大灣區互聯互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新政及措施主要着眼於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發展,當中尤其注重大灣區產業多元化布局,並強調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發展,以及追求穩中求進的發展目標。中銀香港金融研究院指出,隨着國家全力深化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在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促進下,大灣區生活融合加快,衍生龐大的跨境服務需求,香港金融業要緊抓四方面的時代機遇,促進跨境金融、民生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業務在新時代登上新台階。

分享到
推荐文章